近來隨著多媒體企劃的興起,我們常能看到漫畫化、動畫化、真人電影化、模型化等跨媒體的創作,其中不少人看到作品喜愛的角色模型化時,便常想要預購。
但他們一點開模型資訊或預購店家時,就會跳出代理版、日版、PVC、GK、比例模型、組裝模型等各種名詞,讓許多新接觸的人看得眼花撩亂,進一步查找資料時,又會發現有許多不太一樣的說法,本文即是要針對數個常見的模型名詞,除釐清名詞涵義外,亦提供新入坑模型的人一個購買參考。
模型的立體魅力總能讓人不小心手滑想買
進入正文前我們直接先提本文的幾個結論:
1.能夠通用模型分類與模型購買的劃分方式基本上就是「正版」與「盜版」,其中正版又會根據所載的購買國家/地區差異有代理版與俗稱水貨版的差異。
2.購買模型時除了要買正版外,也建議優先入手代理版,除了通常能以較優惠的價格入手商品,開箱檢查時若當下發現有問題,也多能獲得較好的換貨服務。
3.提到PVC、GK、雕像、公仔、手辦、組裝模型、比例模型、日版、港版等名詞,必須先考慮是在甚麼角度,跟在哪些國家/地區來討論,許多名詞常已混用或與原始初衷有落差。
4.該怎麼稱呼模型(商品),通常是製造商或販售通路說商品什麼就是甚麼,有些製造商還會特別幫自己開發的商品線申請專利或定義新名詞。
「フィギュア」、「手办」、「Figure」什麼才叫模型?
記得筆者有天去台北萬年大樓專賣模型樓層時,沿路聽到不少人討論模型的對話:「剛看這款手辦好像是上海WF會場限定。」、「這個公仔是不是跟我們家櫥窗的同個角色啊?」、「最近PVC美少女模型買得有點多都要吃土了」、「機娘的組裝模型那家店還蠻齊的ㄟ」、「我也想買一隻GK來玩看看,這邊不知道有沒有」。
上述短短幾個人的對話,就出現了「手办」、「公仔」、「PVC美少女模型」、「組裝模型」、「GK」等跟模型有關的名詞,不少人應該分不出到底有甚麼差別,在論述這些名詞前,我們得先想想「模型」到底是甚麼?
模型的種類可說五花八門,圖出自2019漫畫博覽會GSC攤位
如果我們找人問「模型」究竟是甚麼?一百個人大概會有一百種答案,原因之一便是模型若廣泛視為「立體化的事物」,各種東西都有可能是模型,汽車模型、鋼彈模型、美少女模型、動物模型……等,不過模型一但成為「商品」後就需要細部分類,於是根據不同國家/地區慣稱、材質、製作方式、種類,「模型」一詞開始有所細分,我們也就開始看到「比例模型、雕像、公仔、手辦、組裝模型」等各種稱呼。
先以GSC的「WONDERFUL HOBBY LIFE FOR YOU!! 33」新作宣傳圖來看,像hololive的兔田佩克拉,黏土人(ねんどろいど)系列上面就寫著「フィギュア化決定、手办化決定」,就算不懂日文或簡中,應該都會覺得「フィギュア」跟「手办」是同一個東西。
我們同樣再看hololive的兔田佩克拉,POP UP PARADE系列模型的介紹圖,上面則寫了「フィギュア化決定、标准比例手办化決定」,這時候可能就開始有人會疑惑:不同系列但比例不同都是叫「フィギュア」嗎?是的話「手办」跟「标准比例手办」,又與「フィギュア」差在哪?
接續上述疑問我們回到GSC的日文商品首頁,便又會發現所謂的黏土人被單獨列在「ねんどろいど」的選項,而POP UP PARADE系列則是列為「スケールフィギュア」。
▲圖片來源
▲圖片來源
看到這邊大概大家心理都會有個底,也就呼應前文一開始提到的,其實「模型」、「フィギュア」、「手办」這些名詞該怎麼用於商品上,基本上是製造商或販售通路來決定的,廠商可能會根據模型的特質與行銷對象盡量找大家熟悉的名詞,但其實同一種「模型」可能會有不同的說法,甚至是混用。
例如「手办」其實是中國對「模型」的泛稱;台灣定期舉辦的「台北國際玩具創作大展」,裡面可能看到「公仔」、「設計師玩具」、「組裝模型」等「模型」;7-11的最新集點有個「絨毛公仔萬用提袋」,但同樣的東西可能被叫絨毛玩偶、絨毛娃娃,這也是為何我們講述各個模型或立體物時,很難有明確的固定名詞,因為許多名詞不是隨時間被延伸混用,就是仍以廠商說了算。
「2015台北國際玩具創作大展」能看到「公仔」、「設計師玩具」、「組裝模型」等「模型」類別
這樣的概念也能用來說明常被詢問的「GK」,近來市場能看到所謂的「GK雕像」,也由此衍伸出「GK」到底是甚麼的討論。「GK」作為「Garage Kits」的字面縮寫,最早定義若是指「手工未上色模型套件」應該是沒問題。
於2021台北國際動漫節上展示的動漫角色雕像
不過隨著PVC為主原料的模型量產化,開始有將「GK」原本手工的「專業」與「稀有」特色,當作是更高品質模型的說法,於是陸續有「GK雕像」用來凸顯模型的商品價值,或模型只要是手工少量,且多需自己再行上色的套件就被歸類為「GK」。
我們若點選知名的模型販售通路「amiami」,在英文版美少女模型(Bishoujo Figures)的「Garage Kits」分類中,就能看到不少這類需塗裝的半完成品套件,而我們也能發現到有些商品材質也是PVC & ABS,這也再次呼應我們的論點:「模型的分類與稱呼,多半是製造商或販售通路說商品什麼就是甚麼。」
▲圖片來源
從英文版「amiami」的「Garage Kits」多少能看到販售通路對「GK」等模型的分類想法
買模型到底要留意啥?什麼才是正版?
有購買3C電子產品的人應該都有印象,商品常會有出現「公司貨、代理版」,跟「水貨、平行輸入」,大家也應該都理解其差異除了是平行輸入通常較便宜外,差別還是在是否從代理商購買,同樣的概念也能套用在模型上。
模型作為商品,其實就是分為正版跟盜版,而正版又分為代理版或非代理版,代理版其實很好理解,就是看商品有沒有代理商貼紙跟標示,模型透過代理商進口台灣的通常都會有張白色貼紙。
非代理版也很單純,其實就是不透過台灣代理商,而是透過代購購買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版本,買模型,特別是美少女模型最常出現代理版與日版之分,有的人會從「日版」字面認為這在日本國內販售的,品質應該較好,不過大部分模型都是「Made in China」之後再出貨到各地,其實單就模型品質來說,日版與代理版差異不大,品管跟人品可能大一些。
那麼買模型究竟該買代理版還是日版,以筆者購買模型10幾年的經驗:「可以買代理版就買代理版,除非模型都沒代理版才買其他國家/地區版」。最大的原因還是在「換貨」服務這點。
現在模型一隻好一點的常常都是新台幣兩三千起跳,五六千甚至到萬的都不在少數,而模型商也常很聰明的於商品頁面註明:「本頁所刊登的照片與實際商品會有些許差異」、「本商品的色彩工程為手工作業,因此在塗裝上會有些許的個體差異」之類的「警語」,因此常不時看到有人開箱時拿到掉漆、缺件之類的模型瑕疵。
▲圖片來源
以PVC作為主材質的量產模型通常都能看到類似的說明
而若真的不幸遇到,代理商通常都有換貨的SOP,像筆者透過購買PREMIUM BANDAI台灣購買代理版商品,就會有信件通知:「如果您發現接收的產品規格與訂購的產品不符,或產品出現受損、有瑕疵,錯誤或缺少部件時,請您提供清晰的缺陷/損壞產品照片(共8張照片,包括正面 ,後部,左側,右側,頂部和底部)連同詳細描述及訂單資料,並於成功簽收商品起計7天內聯繫PREMIUM BANDAI客戶服務。」
代理版通常都能看到有明確步驟進一步處理問題,但如果買非代理版,尤其是日版的,通常都得透過代購再連絡日本,還不一定能成功處理,售後服務反倒更麻煩。
不過當然也是會有買非代理版的機會,因為模型可能根本沒提供代理版的,像《異度神劍 2》的光與焰比例模型,最初GSC是沒有提供台灣代理版的,自然就只能考慮買日版或找其他方式代購。
提到正版跟盜版,筆者也稍加補充說明「港版」是否等於「盜版」的說法。「港版=盜版」基本上常見於台灣的拍賣網站,用於迴避讓商品直接被冠上盜版的迴避說明,但這樣的說法基本上僅適用在台灣拍賣網站上的資訊,像香港也會有自己合法的代理商,而香港代理並販售的正版商品自然也能叫「港版」,就跟「日本」、「美版」沒甚麼兩樣,因此判別模型正版與否時,還是要從商品原始標價的換算、可信賴的店家來作判定才是精準的,這也是買代理版的好處之一,至少有貼紙能加以判斷。
一直以來圍繞在諸多「模型」類別該怎麼稱呼,似乎就是「一人一把號,各吹各的調」,只要看對眼別買到盜版貨就好。隨著模型商不斷開發新產品線,加上名詞總會被衍伸運用,我們確實難以為各種模型定出大家都滿意的稱呼,基本上就是看製造商或販售通路怎麼歸類,還有大部分人約定俗成的說法。
就模型購買版本來說,就是不要單純抱持「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說法」,基本上買代理版價格通常會優惠一點(當然有時會較貴),但最主要還是商品有瑕疵時較好處理;而該如何避免買到盜版,就是不要貪便宜跟找有信用的店家購買,後續有機會筆者也會透過更多開箱或新訊,來介紹不同廠商的產品線提供大家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