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 美少女的美術史 」展 從建構到信仰一窺少女們千姿百
「什麼是少女,少女是什麼?」相較教育部國語辭典定義為:「年輕未婚的女子。」少女研究者劉揚銘倒是認為:「少女心展現於行為中,無關年齡,而是一種思考的方式、嚮往的心情。」
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MoNTUE北師美術館、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主辦,トリメガ研究所策劃,目前在北師美術館開展的「美少女的美術史(美少女の美術史)」特展,從 17、18 世紀日本江戶時期的「美人畫」,一路望向現今伴隨日本動漫風行而流行的二次元「美少女(Bishojo)」,要讓參觀者一窺「少女心」如何在不同時代與不同觀察者眼中,以獨特的姿態呈現並影響著彼此。
從雜誌建構與模擬,到眼中銀河跟變身少女
看日本江戶「美人畫」前,展覽自B1日本明治時代「少女的誕生與開展」談起, 1899年日本頒布的「高等女學校令」,讓「少女」成為新階級,劉揚銘也提到在國民教育前,基本上只有女童→女人偏向生理階段而沒有少女的概念;不過之後成為女童→少女→女人,自此圍繞少女話題而有形形色色的發展。
呼應女學生們以賢妻良母為目標,從 1902 年第一本少女雜誌《少女界》創刊,帶動《少女世界》、《少女之友》等少女專屬雜誌發行,雜誌插圖也成為當時少女夢想的寄託。
同時我們也能在展區後方,看到現代的雜誌插圖與周邊依舊活用著美少女的元素。
與現今雜誌運用附錄吸引讀者一樣,《少女世界》、《少女之友》等少女雜誌為在同業競爭中脫穎而出,紛紛邀請流行畫家繪製附錄,作為附錄之一的「雙六遊戲」,棋盤上的少女人生,也投影出當時對少女們成長的期待。
▲北師美術館提供,黃宏錡拍攝
隨著 1930 年代首波女學生文化達到巔峰,歷經戰爭時代的混沌,1945 年後女學生們開始以畫家風格表達自己的屬性,展場中的「松本かつぢ」與「中原淳一」作品,分別被視為「陽光女孩」、「優雅閨秀」,加上當時少女周邊商品的發展,則讓少女們從「欣賞插畫」變成了「實踐生活美學」。
中學時醉心於中原淳一等抒情派插畫家的漫畫家高橋真琴,奠定了「少女眼中有星辰」的畫面,加上取自歐洲華美服飾與髮型的少女印象,成為許多女孩眼中的理想少女,也影響著其後的少女漫畫。
「變身」也跟著少女眼中的「星辰」搭配而生,隨著二次大戰結束後經濟開始發展,「魔法美少女」動畫讓懷抱「歐洲夢」的少女們為之著迷。B1展出由伊藤隆介與岡本光博,現地打造了〈這位女孩去了哪裡?〉與〈W﹟249粉餅盒〉、〈ST﹟440變身Loop〉大型藝術裝置,加上3樓「觀用少女」區展出赤塚不二夫 的《甜蜜小天使》原畫與漫畫,要讓參觀者一同回味「變身」的記憶。
改編自太宰治的小說塚原重義擔任導演的動畫《女生徒》,也在 B1 展區播映,透過 14 歲女性的視角,從這既醜陋又美麗的世界,延伸出對身體和角色的困惑、及對未來的迷惘。
望著少女的躍動、心事,最後我們信仰著少女
北師美術館的玻璃帷幕建築凸顯穿透、開放及親和性等概念,在這實驗性的展覽空間,2樓涵蓋了「躍動少女」、「少女心事」及「神之少女」等展覽子題,沒有特定的單一參觀路線,象徵著少女們的多變面向,每個空間都是難以捉摸的少女心。
這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之一,是藝術家Mr .將主視覺101上出現過的少女,橫跨 2、3樓打造成大型裝置藝術:「Hikari–A Chery Blossom Path–」,從下往上看,少女眼中的圖案讓人想起高橋真琴筆下的夢幻;當來到 3 樓看往少女背後,夢幻中卻又夾雜著熟悉的日常。
▲北師美術館提供,黃宏錡拍攝
桃山時代到江戶初期(約 15 - 17 世紀)的日本,世俗娛樂和日常生活成為流行繪畫題材,這些以遊樂仕女為主題,注重描繪女性姿態與華服的作品,成為日本美少女繪畫的濫觴。
▲北師美術館提供,楊斎延一〈新吉原全盛的榮景〉 1903(明治36) 八戶診所街角博物館藏
而後,當滑雪等季節性運動成為現代化生活的一環,「躍動少女」讓女性美麗又強健的姿態,不僅成為戶外空間的焦點,更為其後動漫中的「戰鬥美少女」提供創作範本,這群內心堅強又溫柔,卻又可能無法控制力量的少女們,反映出社會各式各樣的投射與期待。
也有創作者為運動少女賦予不一樣的特質,如視覺藝術家古賀學活用水下攝影,泳衣過膝襪少女搭配台北街景,透過「絕對領域」與「漂浮奇幻」等元素,虛實交錯間帶出衝突夢幻的視覺感受。
少女也是人,當她們從學校與家庭的制約中走向大眾,觀者藉由「欣賞」療癒自我,卻也讓「被欣賞」成為少女的煩惱時,藝術創作者紛紛以各種表現手法,思考「觀看與被觀看」的主題。另一方面,令人著迷卻無法透析的「少女心事」,也成為創作者傳達對時事世局的質疑與反思。
▲北師美術館提供,黃宏錡拍攝
「神之少女」讓少女成為一種協助心靈,從世俗束縛跳脫的「信仰」其來有自,女體過往常象徵自然社會,或寄託著神佛意志。隨著文化交流與科技的激盪,原先指特定生理年齡的「少女」早已跳脫具體真人,動漫文化的盛行更使二次元不再遙不可及,「初音未來」結合「音樂」與「少女」,吸引全世界的人們而形成全新的「信仰集團」,聽眾與觀眾也不再只是單純的接收者,他們紛紛加入創作中,讓創作不再受限定則,信仰連結有了無限可能。
▲北師美術館提供,黃宏錡拍攝
而二次元文化也不再只是虛擬的概念,作為閱聽者望著《Re: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》愛蜜莉雅在王選過程中的成長、雷姆的身心奉獻與拉姆的重視妹妹,注視角色們的故事與成長,我們彷彿置身其中,對角色們的關注與「信仰」,「神之少女」以更多樣的姿態存在並進化著。
被愛與愛人的渴望 VS 「不回應」的觀看欲望
3樓的子題為「偶像少女」與「觀用少女」。作為男性欲望與女性理想的集合體,「偶像與女主角」的價值觀不單以「可愛」或「動人」便能構成,更需透過喜愛的「粉絲」作串聯,粉絲看著偶像發光發熱,彷彿滿足了內心那些需要填補的空洞,讓自己走過許多艱難的時刻。
偶像輸出惹人憐愛的特質,粉絲則藉由收藏來擁有這些愛,這樣的互動模式可回溯至江戶中期,當時繪師以花魁、茶屋或商家的鎮店之花當模特兒,創作出受到大眾歡迎,甚至影響到歐洲美術的「美人浮世繪」。
「觀用少女」的「觀用」,被藝術史學者定義為:「純粹為了被觀看、敘事微弱的圖像」,這類創作的特色多不在「主題」,而在於「表現女性被某事物吸引,身體的各種微妙姿態」與「單方面承受觀者視線」的特點。觀者與少女們沒有視線或情感的雙向交流,取而代之的,是少女以「不回應」反射人們的觀看欲望。
藝術家西尾康之的創作,則透過嶄新的創意媒介讓體驗者藉由VR裝置與通道空間,在夢境氛圍中體驗女性形象背後的意識。
「生活美學的實踐-買周邊」
回到1樓,看向導覽手冊、展覽圖錄到扭蛋模型等各式周邊的販售區,再回想「生活美學的實踐」、「收藏少女的愛」等展覽意涵,這樣說來,購買周邊也讓觀者成為展覽的一部分;而展覽本身也讓參觀者了解到少女們承先啟後,卻又不斷融合進化,在不同時代與不同創作下,譜出名為「美少女美術史」的動人樂曲。
目前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MoNTUE北師美術館開展的《美少女の美術史》,將持續開展至11 月 24 日,8月24 日開幕當天,也先行邀請到策展人工藤健志、青森縣立美術館館長杉本康雄,曾任青森縣觀光大使「蘋果小姐」的平沼日菜子,一同分享青森縣的人文藝術風情。
青森縣立美術館館長杉本康雄
(右) 平沼日菜子
(左) 策展人工藤健志
現場提供試喝的青森蘋果汁
「美少女的美術史」特展期間,也將陸續舉辦講座、專場導覽(每個開館日下午2點)、工作坊、文化論壇等活動,也提供3處可供指定拍照點,更多「美少女的美術史」活動資訊可上MoNTUE北師美術館粉絲專頁查詢。
※展場拍攝照片(有本網浮水印)皆已通過主辦單位審核,另搭配官方照片補充。部分場景因版權等因素無放上。
《美少女的美術史》活動資訊
展覽日期:2019 年 8 月 24 日 - 2019 年 11 月 24 日
展覽時間:10:00 - 18:00週二至週四、週日,10:00 - 21:00週五、週六
展覽地點:MoNTUE北師美術館(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)
指導單位:文化部、教育部
主辦單位: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、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
特別協力:北投文物館、青森縣立美術館
參展創作者名單:
Mr.、イヂチアキコ、上村松園、丸尾末広、小早川清、小館善四郎、山本タカト、山本大貴、山村耕花、川辺御楯、中原淳一、內藤ルネ、及川正通、手塚治虫、水野年方、水森亜土、北尾重政、古賀学、永島信也、白根ゆたんぽ、伊東深水、伊藤隆介、吉田博、宇野亜喜良、池内啓人、池田輝方、池田蕉園、竹久夢二、西川祐信、西尾康之、尾形月耕、谷口真人、赤塚不二夫、奈良美智、岡本光博、松山賢、松本かつぢ、金子國義、金卷芳俊、長谷川昇、前川千帆、原久路、原久路and林ナツミ、島本了多、恩地孝四郎、高畠華宵、高橋真琴、堅山南風、深瀬優子、鳥居清長、棟方志功、森口裕二、菊池華秋、菊池隆志、塚原重義、楊洲周延、楊斎延一、鈴木春信、榎本千花俊、歌川國貞、橫尾忠則、浜口陽三、蕗谷虹児、藤野一友、鏑木清方、関野凖一郎、桜文鳥……。(依筆畫順)
推薦文章